杜康造酒之說,民間特別流行,因古時的唱本、寶卷、勸善書之類大都如此說。曹操詩中亦提到“何以解憂,惟有杜康”,在這里,杜康是酒的代名詞。但大多數人認為姓杜名康之人是釀酒的祖師。
陜西白水縣康家衛村有杜康溝、杜康泉、杜康河和杜康墓、杜康廟,當地流傳杜康造酒的傳說。據說杜康是黃帝手下的大臣,受命管理生產。由于連年豐收,糧食越來越多,但保管不科學,時間一長,豐收的糧食全都因潮濕而霉壞。黃帝知道此事,責令杜康專職負責糧食保管。
一日,杜康在森林里發現一片開闊地,周圍幾棵大樹枯死了,只剩下有洞的粗大樹干。杜康靈機一動,他想,如果把糧食裝在樹洞時,也許就不會霉壞。于是,他把樹林里凡是枯死的大樹,都進行掏空處理,又把打下的糧食全部裝進樹洞。兩年后的一天,杜康上山查看糧食,發現兩只山羊在裝著糧食的樹洞前舔舐。杜康連忙躲到樹后觀察,只見兩只山羊舔了一會兒,就搖搖晃晃起來,然后躺倒在地。杜康跑去察看山羊舔過的樹洞,發現裝糧食的樹洞已裂開一條縫,里面有水不斷滲出,山羊就是舔了這種水才倒在地上。杜康聞了聞,滲出的水特別清香,他小心地嘗了一口,味道雖有些辛辣,但特別醇美。他忍不住連喝幾大口,最后倒在地上昏睡過去。
醒來后,杜康盛了半罐樹洞里滲出的水,去找黃帝。黃帝聽完報告,仔細品嘗一番,立刻與大臣商議此事。大臣們一致認為這是糧食中的的一種元氣,并非毒水。黃帝命倉頡給這種水取名字。倉頡道:“此水味香而醇,飲而得神!闭f完就造了一個“酒”字。
據《通志·氏族》記載:“杜氏,亦曰唐杜氏,祁姓,帝堯之后,建國于劉,為陶唐氏,裔孫劉累以能擾龍事孔甲,故在夏為御龍氏,在商為豕韋氏,在周為唐杜氏。成王滅唐,而封叔虞,乃遷唐氏于杜,是為杜伯.……”陶唐氏,可能是做陶的,御龍氏,據說是養龍的,豕韋氏,是養豬的,豕即豬。周武王滅紂建立周王朝,此時唐杜氏仍為一個獨立的小國。武王之子成王把弟弟封在唐,取消唐杜國,唐杜氏遷走。周宣王時,唐杜氏后代做官,稱杜伯,為周宣王所誅,子孫逃亡至晉國,以封地杜為姓。因此,真有杜康此人,應該在春秋時代,最早不會在周朝以前,而確鑿的歷史記載,在周以前就有酒,例如古書上記載夏桀王和殷紂王有酒池糟丘。
研究酒的學者認為,杜康可能是周秦間一個著名的釀酒者。而在儀狄或杜康造酒說中,人們認為酒是大禹時代的儀狄和周代的杜康所造。故有“儀狄始作酒醪”,“少康作秫酒”之說。有傳說稱:杜康常把吃不完的剩飯倒在中空的桑樹洞中,日久樹洞中便散發出一股濃郁的芬芳香味來,杜康由此受到啟發,根據此原理釀出了酒。西晉江統《酒誥》就此寫道:“酒之所興,肇自上皇;或云儀狄,一曰杜康。有飯不盡,委之空桑,積郁成味,久蓄氣芳,本出于此,不由奇方!
江西省三花酒業有限公司,三花酒,江西白酒,南昌酒廠,三花酒業,江西特色白酒,贛久百花洲,三花酒,禮品酒,江西人自己的酒——三花酒,江西名酒,打造贛酒文化,三花酒,江西酒廠百花洲三花酒,江西人自己的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