猿猴以采集野果為生,且有善于藏果的特性。而在自然界中,果實的生長有著嚴格的季節性,故常要有所儲存。洪荒時代的古猿將一時吃不完的果實藏于巖洞、石洼中,久而久之,果實腐爛,那含有糖分的野果通過自然界的野生酵母菌自然發酵而生成酒精、酒漿,因而有了“猿猴善采百花釀酒”,“嘗于石巖深處得猿酒”等傳說。
不同時代、不同作者的記載,證明即在猿猴的聚居處,多有類似“酒”的東西發現。至于這種類似“酒”的東西,是怎樣產生的,是純屬生物學適應的本能性活動,還是猿猴有意識、有計劃的生產活動,那倒是值得研究的。要解釋這種現象,還得從酒的生成原理說起。
酒是一種發酵食品,它是由一種叫酵母菌的微生物分解糖類產生的。酵母菌是一種分布極其廣泛的菌類,在廣袤的大自然原野中,尤其在一些含糖分較高的水果中,這種酵母菌更容易繁衍滋長。含糖的水果是猿猴的重要食品。當成熟的野果墜落下來后,由于受到果皮上或空氣中酵母菌的作用而生成酒,是一種自然現象。日常生活中,在腐爛的水果攤位甚至垃圾堆附近,都能常常嗅到由于水果腐爛而散發出來的陣陣酒味兒。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節,收貯大量水果于“石洼中”,堆積的水果受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發酵,在石洼中將“酒”的液體析出,這樣的結果,一是并未影響水果的食用,而且析出的液體——“酒”,還有一種特別的香味供享用。習以為常,猿猴居然能在不自覺中“造”出酒,這是既合乎邏輯又合乎情理的事情。當然,猿猴從最初嘗到發酵的野果到“醞釀成酒”,是一個漫長的過程,究竟漫長到多少年代,那就是誰也無法說清楚的事情了。
通過考古發掘,在三四千年前的商代青銅器中已發現盛有酒。通過對我國原始文化遺址的發掘,可以更清楚地知道,無論是早期的仰韶文化,還是隨后的龍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時期,都發現了盛酒用的陶器,有的還十分精致,在這同時還出土了釀酒用的酒缸。這說明遠在儀狄、杜康時代以前,我國已有了釀酒和飲酒。而傳說中的造酒始祖儀狄或杜康,則可能是在前人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了釀酒的工藝,提高了酒的醇度,使之更加甘美濃烈,從而使原始的釀酒,逐步演變成了人類的意識、有目的的釀造活動,更成了一種自覺的生產行為。
應該說,遠古時代的酒,是食品在大自然中經自然“酒化”而成的。眾所周知,酒必須是含有酒精的飲料。而食物中的糖分,像麥芽糖、葡萄糖等,經過自然界中酵母菌的發酵就會生成酒精。那些含有豐富糖分的野生果實,在酵母菌的作用下,通過自然發酵而產生酒精,也就成了“酒”。此種自然成酒的現象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是屢見不鮮的。南宋周密《癸辛雜識》專有談“梨酒”的條目,就是一個例證。
隨著人類社會從原始社會進入到農業社會,人們的主要食物也變成了谷物,于是又出現了谷物酒。而在谷物酒的釀造中,因谷物不能直接與酵母菌發生作用而生成酒精,故谷物中的淀粉必須先經過水解,轉化成葡萄糖后再發酵成酒精,即是先糖化,后發酵,再酒化的過程。天長地久,大自然中野果、谷物的自然酒化現象,經過人們的長期觀察總結,終于使釀酒逐步變成了人類自覺、有意識的生產行為。
江西省三花酒業有限公司,三花酒,江西白酒,南昌酒廠,三花酒業,江西特色白酒,贛久百花洲,三花酒,禮品酒,江西人自己的酒——三花酒,江西名酒,打造贛酒文化,三花酒,江西酒廠百花洲三花酒,江西人自己的酒